咱们中国人,往往学十几年英语,不能张嘴交流,最多只能笔译。
这是为什么呢?
从根源上说,“把英语当作知识来学”就必然会导致这一问题!
我们必须要弄清楚:
英语(当以交流为目的时),不是知识!
道理很简单:即使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也可以用流利的语言进行交流!
那么,语言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正确地学习语言(外语)呢?
以下王珏老师运用脑科学、学习科学原理,尝试对语言学习进行一些解读,并向大家推荐几个很好的英语学习资源。
一、英语学习的年龄特点
成人和较小的孩子,在学英语时,其机理是截然不同的。
因为,人脑中专门有负责语言处理的“语言中枢”。如下图右下角的“威尔尼克区”,就是专门负责语言理解的“语言理解中枢”,而左上角的“布洛卡区”,则是专门负责语言表达的“说话中枢”。
如果是3~7岁的孩子,语言中枢可塑性极强,这个时候学语言(包括外语)是极其简单的:他听到什么、就自然会说什么(当然过程中需要有对话和反馈)。第二外语(甚至包括第三外语、第四外语)将能轻松达到母语水平。
孩子在7~12岁时,语言中枢都处于可塑期。这时学语言,只需有适当的语言环境、一定的语言素材的输入、以及交流互动的条件,语言中枢都是可以发挥作用的,经常一定训练也能达到接近母语的水平。
当然,学习外语和母语一样,都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的积累——网上有数据说大约需要累计400小时的语言输入时间,孩子才能对一门语言有“感觉”,才能开口说话。在此之前,不要逼着孩子开口说话。
孩子在12岁以后、一直到成人,语言中枢就不再可塑了。此时学习外语,就只能借助于“翻译”的过程来学习了,第二外语很难达到母语水平。
二、英语词汇记忆——脑是如何理解语言的
语言中枢听到一个声音,把它解析为一个词汇,然后它是如何搞懂这个声音(语言)代表什么意思的呢?
巴甫洛夫在“条件反射实验”中就已经证明了:
人类的语言本质上也是一种条件反射现象,称为“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那么,语言和什么东西建立起条件反射的呢?
答案是:图像!称为脑海闪图(mental image flash)。
这里说的可不仅仅只是外语,母语也是同样的!
以婴幼儿为例,他们在刚学语言的时候,耳朵里听到语音,肯定是不懂的,于是便借助跟这个语音所对应的图像场景去猜测意思,在语音和图像/动作之间建立联系,二者合在一起存储在大脑的语言区。这种图像被称为”mif” (脑海闪图:mental image flash)。
经过多次重复之后,孩子一听到语音大脑就会条件反射地出现对应场景,同时这些场景一出现,口中也会条件反射地发出相对应的语音,最终实现了用这种语言思维的能力。
意思就是说,比如我们听到:i see a dog. 我们的大脑里会马上反映出一只狗的图像,如果我们之前没有见过狗,大脑里没有存储过这种mif,就会一片空白,理解不了。
综上,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可以描述为:
猜测——形成mif条件反射——存储在语言区——形成英语思维
可以看到,在语言和图像情景之间建立脑海闪图是语言习得关键的一步。
因此,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是由这个人所积累的“脑海闪图(mif)”所主导的。
在心理学中,这个规律被表述为:
大脑是不能直接操作概念的,必须要经过“表象”(脑海闪图)的转换。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
学习语言(词汇),必须要把词汇和图像(甚至场景)联系在一起,才是一条正确的路子!
比如,在下面这个绘本故事中,描述的是小猫克里欧一早上醒来打个哈欠,眨眨眼的场景,如果孩子能将词汇和图像情境对应起来理解记忆,等到他自己打哈欠时,能提取出情境对应的词汇,想起来yawn、blink,这就是正确的学习语言的方法。
不过遗憾的是,不少老师、家长却把绘本里面的情景当背景和摆设,把文本和情景隔离,用成人学外语的方式让孩子死记硬背:
yawn-yawn-yawn-打哈欠
blink-blink-blink-眨眼
这样的方法,就是把语言当作知识来学的!
——但是,语言不是知识,它只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反射的对象是脑海闪图mif!
因此,把语言当知识来学,把单词拿来死记硬背,这实在是学习语言的最低效的方法!
学习词汇的正确方法是:
在单词与其所代表的图像和场景之间,建立紧密关联!
以背单词来说,国内的百词斩app就充分利用了这一原理,让学习者在背单词时,同时记住其所代表的图像!
用百词斩的这种方式学英语,就是训练你看到一个单词的脑海闪图。如果长期训练的话,就可以比较容易形成“字–图”的条件反射。王珏老师家的孩子在小学6年级时,使用百词斩app,在100天内背完了4级单词!
——虽然效果肯定有限(可想而知),但能以一个小学生能完成这个壮举,也说明这种方法的记忆效率是相当不错的!
而如果把英语当作知识来学的话——比如:apple=苹果,首先记忆难度增加了,其次即使花费大量时间记住了,但在进行英语交流时,就必然“翻译式”的,交流的效率大幅降低。
——比如,听到”apple”语音时,如果你产生了“苹果”的脑海闪图,当然就马上明白了;但如果你存储的是”apple”这个单词的中文意义,那么就会首先将”apple”翻译成“苹果”,然后大脑中再产生“苹果”脑海闪图——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翻译思维” ,我们通常称之为“中英文互译思维”。
其实,英语教学工作者一直关注的“英语思维”,就是大脑中积累足够多的“语音–脑海闪图”的条件反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抛开母语的翻译过程,直接用画面作为媒介来理解英语!
两种方法何优何劣,显而易见!
三、如何学习英语的表达法
英语学习,单词只是基础中的基础。
如何把单词组合成句子,作出适当的表达,也是一件要命的事情!
尤其是英语的句法、甚至是常用表达法,和中文差异很大,经常连想“互译”都没有用!
这又该怎么办呢?
曾任新东方金牌英语培训师的杨萃先老师对此深有心得。
杨萃先是新东方最牛的英语培训师,只服务于高端vip用户,帮助他们快速获得英语交流、演讲的能力!
杨萃先老师甚至只用了1年的时间,把她家的小保姆露露培养成为了一句英语教师!可见她的这套方法之有效!
杨翠先老师的《撕掉单词语法书》英语课程中,提出了一整套方法,包括:
先理解汉语拼音与英语拼音的差异
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境来学习英语
不要背“单”词、而要背“词串”
“输入+输出”并举:朗读、造句、背好词好句
在阅读文章中学习单词的5步法:文、猜、查、记、串
不要背语法、做语法题,要用“汉英对比法”学语法,只用21个汉英句子对比,即可掌握60分语法!
汉语是按照时间为顺序推进的,而英语按照逻辑重要性为顺序。
循序渐进:先掌握60分语法–再掌握80分语法–最后掌握100分语法
80分语法:不是通过做题,而是通过慢读,术语是:精读,就是精细地读每个句子,搞懂每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话,为什么用这种结构
100分语法:其实这是个忘掉语法的过程,你要速读、泛读,广泛大量的阅读。在学习中文时,你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泛读了,各种小人书,各种画报,其实你根本搞不懂什么主谓宾定状补,你就是什么都懂了!
杨萃先老师的课程,是王珏老师非常推崇的!我认为她之所以教得好,确实是掌握了英语学习的本质!我在此特别推荐大家学习杨萃先老师的课程(课程详情及宣传片请参见《英语,一定要先学这十节课! 》)
从杨萃先老师的独家英语学习法中,我们一定可以体会到:
真正想掌握英语的“用法”,是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以及大量输入和输出的!
为什么呢?下面王珏老师从学习科学角度来解释一下。
“语法”是什么呢?是如何组织词汇的规则。而规则的习得,有两种典型的方式。
第一种习得规则的方法,是“定义法”——其实这就是把语法当作“知识”来学习的方法。(显然这种方法是错误的、至少是低效的)
用定义法习得规则,其本身的难度暂且抛开不论,其对于翻译、书面表达这种非实时的交流效果尚可,但对于口语交流这种实时交流,则定力不从心!
从英语理解的角度来看:人类正常的说话速度大概每分钟一百多个字,两秒长的一句话,就算所有的单词都会,发音和语法都没问题,但需要把所有英文都翻译成中文才能理解,那需要多少时间呢?至少需要4-5秒的时间。这个时候很可能第二句都没听到,第三句话都快讲完了。听都没听全,更不用谈理解了。这就是哑巴英语的主要原因——因为跟不上,听不懂, 自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了。
而当我们想说英语的时候,首先我们会先考虑好这句话的语法结构,然后把要说的中文意思在大脑中逐字逐句的翻译成英文,再填充到构思好的语法结构中去。这叫“模式英语(model english)”。
“模式英语”对于书面作业影响不大,但当用于口头交流时,往往需要马上表达出你的意思,关键是:这时候脑子往往也不转了,所以也就顾不上什么语法了,先逐个的蹦单词出来再说,或者干脆用中文表达习惯说出来!
其实,人在正常的语言沟通中,大脑是禁止思考语法规则的。一想到语法规则,人往往就不能自然的沟通了。——很明显,我们在进行母语沟通的时候,有谁还会去考虑语法规则呢?!
所以“语法”和“翻译”对于口语交流毫无用处,反而会阻碍“英语思维”的形成。不过,现行的英语教学方式却反其道而行,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却是满脑子的“翻译思维”,离自由的英语沟通能力越行越远!
第二种习得规则的方法,是“样例法”。
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
从来没有人会教孩子“语法”(主谓宾),但他“就是知道”该怎么表达一句话!
心理学家、语义学家把这种现象总结为“样例效应”:孩子从大量的语言样例中,自行获得了合理运用语法的能力。
——这也是杨萃先老师所指出的“一定要大量阅读”的原理所在!因为大量阅读,可以从大量的语言样例中,获得语言运用的具体场景、方法,并可以通过模仿、替换等方法,灵活运用这些样例进行表达。
这样的表达,是不需要“语法”的!只要你有足够多的语言样例、并且足够熟悉,就可以张嘴就来!
当然,“样例法”的学习方式,也有其劣势:它要求必须要有大量的语言输入、也需要有一定量的语言输出。
这也就告诉我们:
英语学习(尤其是口语),不存在捷径(虽然有正确方法),它需要大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停地输入、输出,并且还要经常记一些好的词串、好的表达方法,从而获得实时交流的能力!
——这也是我告诫我自己孩子的:英语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每天坚持不懈!
四、关于纯正的发音
有一天,我听到我家夫人在听一个音频教程,那美语发音,简直是不要太美哦~~
一打听,才知道是《赖世雄美语从头学》的课程。
赖世雄,何许人也?以下来自百度:
赖世雄教授十八岁考大学时,英文成绩只有七分(百分制),当他发愤学习英文之后,终能自学成功,而且曾经多次是托福成绩最高分纪录的保持者,如今成为两岸英语教学名师,足以得见他的学习毅力。
赖教授在英语教学方面的特色,就是“解析”两个字,他知道自己学英文的难处,所以他写的书或讲的课,都会把读者与学生当作是从头学起的对象,做非常详细与完整的系统化解析,让学习者读他的书,一看就会;听他的课,一听就懂。
赖世雄在两岸英文教育界中,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他学习英文的成长历程与心得诀窍,带给大家一些启迪与引领。
wow,这么厉害的传奇人物呀!以前还真没听说过。。。(可见高人还真是很多!)
反正是音频课嘛,我就经常(被迫)跟夫人一起听,感到确实讲得非常浅显、易懂,包括哪个地方易错、一些注意事项等等(讲解都是中文的),既易懂、也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推荐给大家体验。
赖世雄老师的口语音频教程(喜马拉雅fm):
赖老师在课程里说,在他那个年代,是没有什么英语环境的!他学英语,就是完全是跟《新概念》学的!(或是《走遍美国》,我也不确定)
而且,他觉得自己在语言方面也笨,也没什么好方法,只能是下苦功夫,一句一句照着念!一边念,一边和录音去比较,纠正自己的发音。
念熟以后,他自己会假装跟自己对话!而且在对话中,还会换一些词(大约就是把tom换成jerry等)。
这样下来,每句话都会念个上千遍,完全是苦功夫!久而久之,他就练就了一口流利、纯正的美语发音了!
通过赖世雄老师学习英语的经历,我有两个认知,与大家分享:
-
成人学英语(尤其是口语交流),真心太难!(对比母语学习,3-4岁就可以完全掌握)
赖老师的“背对话”、和杨萃先老师的“背词串”,都是“样例学习法”、而不是“定义学习法”。
五、英语对话、交流的情境如何获得
学习英语,最简单的方法,大约是把孩子扔到英语环境中呆上几个月、半年(成人也可)。
当然,这只是个梦想而已。。。
好在,互联网发达了,通过网络可以跟外国人(外教)对话了。
我家孩子从4年级开始,通过51talk学习英语。——其实我也没指望“学”到什么,只是希望找个老外,随便聊聊天、能互相交流就好。
(更早的时候,孩子妈妈也动员孩子去网上跟外国人对话来着,但孩子打死也不肯!那个时候孩子应该是语言的输入和积累不够,孩子有自知之明,所以死活不去!这也告诉我们:交流的前提是语言的积累,在积累有限的时候,是不能逼他去交流、输出的)
根据我观察,大约聊了半年后,孩子就可以经常蹦出点词汇、句子了。当她妈妈学习英语遇到困难时,孩子也经常帮忙“通关”——而且孩子对英语的感觉和能力,显然要比妈妈强!
孩子大概是自己也从中感受到了用英语交流的乐趣,所以也积极地自己去约课、上课。
所以,对于英语交流环境来说,象51talk、vipkids这些英语交流平台,我认为是非常好的方法。
顺便说一下二者的不同:51talk是菲律宾外教,所以便宜一些,大约30多一节课,个人觉得完全可以接受;vipkids是欧美外教,课时费就要高一些。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
以上信息融入了大量的个人经历和个人理解,当然也有一些是学习科学的原理,说得不一定十分准确,个人观点也不一定正确。
所幸本文中的所有学习经历,都是我夫人孩子亲身经历、并确认有效的,所以也许可以作为一个学习的案例,为大家提供一点参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