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启蒙,多早算早”——与石静遐老师商榷(英语启蒙有必要吗)

??最近,我一直关注的石静遐老师,在微博发表了一些关于英语启蒙的言论,大概的意思是反对英语过早启蒙,原文引述如下

?

英语在中国,绝不应当作为幼小时期就占大量启蒙时间的语言。你的第一语言是母语,是中文。请那些四岁之前,还没有把中文说利索,就把时间大量往英语上倾斜、几年时间达到自主阅读的家长啊,听我一句劝,把狂热的心留一留。不少孩子因为英文的流利,会在中文和数学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停滞和落后。一个孩子,只有那么多时间。

石静遐老师的初衷是反对英语启蒙给家长带来的焦虑,但是“停滞”和“落后”字眼一出,又给正在英语启蒙的家长带来了焦虑。

?

众所周知,我是研究英语启蒙的,有自己的理念、课程和产品。我一贯的观点是英语启蒙应该早一点开始,然后在学前就彻底把它解决。

?

你看,这不就冲突了嘛。

?

不过和我观点冲突的太多了,我选择安静的吃瓜。

?

奈何石静遐老师粉丝多、影响力大,字里行间能看出是很真诚的人,让人有信任感。我的学员里也有不少是她的粉丝,于是不停有同学慌慌张张来问我。

?

这瓜瞬间就不甜了呀??????

对于我的学员,我有义务把这个问题说明白。

?

学术与实践:你不能不看文献,又不能只看文献。

?

不看文献容易让人视野狭隘,犯盲人摸象的错误。因为无论是语言习得,语言教学,还是双语bilingualism,国外都是专门的研究领域,有很扎实的研究结论。

比如从小双语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会不会影响母语发展?会不会影响智商?会不会影响数学能力?这都是有长年、多项、反复研究定论的,绝对经得起检验。如果只是从自身经验或个案就下相反的结论,这是非常不严谨的。

?

但只看文献容易让人脱离实际,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因为所有的研究,都有自己的前提和约束条件,如果不参与实践,就容易纸上谈兵,看不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比如现实中,很多个案就是有问题,还是共性的问题,这也需要解释。而想得出靠谱的解释,不能只看文献,细节是魔鬼,必须在实践中寻求答案。

?

那我们现在就尝试解释一下:有很多孩子就是启蒙早,然后母语似乎受到了影响,这是什么原因?

?

这其实是我早年就研究过的问题,我发现情况是这样的:

?

国外的双语bilingualism,和国内通常意义的英语启蒙,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国外的双语往往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需求——夫妻双方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都想和孩子说自己的母语,传递自己的文化。

?

天下父母心,老外父母也关注同样的问题:我们这样真的ok么?会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

需求催生研究,更何况这种需求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尤其强烈,美国的专家学者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广泛的研究。

?

结论是什么?

?

n年前的研究结论是:双语孩子智商低。

?

哈哈,先别拍桌子,这个研究有很大缺陷,那时的学者们用受过良好教育的英语单语孩子,和刚来美国不久还在学英语的移民孩子做对比研究,而研究方式主要是答题——答英语题。

这些移民孩子连题面都看不明白,自然答得一塌糊涂——让爱因斯坦答小学中文试卷,爱因斯坦也要挂啊!

?

后来的研究严格控制了无关条件,得出的结论是双语孩子对比单语孩子,在认知上没有发现弱势,反而有认知优势——不用怀疑,这是得到广泛检验的结论。

?

事实上,双语在世界上是很普遍的情况,很多精英都是从小双语甚至多语,比如索罗斯的两个女儿,比如美国前总统老特的孙女,都是从小接受汉语;很多国内大亨则是雇英语母语者做保姆,让二代从小接受英语。

?

所以哪怕从常识上来看,如果双语真的会造成孩子母语和数学的“停滞”和“落后”,那么很多双语传统的地区会成为很明显的“智障区”,早就被发现千八百遍啦,可是现实中并没有对不对?

?

像在中国的吉林省延边市,双语(汉语/朝鲜语)是很普遍的事情,那里的人不但没有落后,还出现了很多精英,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罗永浩和李笑来。

?

在李笑来的书中,有这么一段很有趣,大意是:

在李笑来老师的家乡,每个人说的都是双语,即朝鲜族和汉语。普通人,正常人如此,就连智障的人说的也是双语种。由此,李笑来老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学英语根本不是智商的问题,学英语根本就不需要智商。就连他家乡的狗都是双语种的,不管是用汉语还是用朝鲜语,叫狗,狗都会摇着尾巴跑过来。狗这么低智商的动物都能够听懂两种语言,更何况智商这么高,这么聪明的人呢?
?

我们从严肃的研究和常识中都能得出结论:自然的双语没有坏处,只有好处。

?

事实上,研究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然多语的天赋,而且目前没有发现上限!

?

那么国内出问题的启蒙案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

有读者可能已经脱嘴而出:自然的双语没坏处,那么问题就出在“不自然”上喽?

?

这么说很笼统,但离真相还真不远。

?

大多数人对“英语启蒙”这四个字的理解是错误的。

哪怕是一些著书立说的老师对启蒙理解,也不够客观全面。

大家习惯性以自身经验为界,为自己曾经的教育选择辩护——

自己带孩子出国,孩子汉语彻底忘掉的,就说二语根本不应该搞??
自己给孩子启蒙晚,孩子英语不出众的,就说千万不能太早??
自己没参与的,就说家长不应该自己来,应该交给外教??

?

而你要是看这些互相冲突的观点,看着看着就要吐血晕倒???♀????♀????♀?

这时,你需要一个宗师把因果和逻辑关系真正说清楚??

?

为了避免各说各话,我们首先要说明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英语启蒙”?

?

简单来说,真正的英语启蒙,是遵循自然双语的逻辑,要让孩子在一两年内,实现从0到1质变,获得接近母语的英语听说能力。我把这个质变称为“母语感”,把整个体系称为“母语感启蒙”。

?

启蒙一定要获得母语感,只有获得母语感才是真启蒙。

那种以单词认知、歌谣唱跳式的“启蒙”只能算是小打小闹,根本不是真启蒙,这种活动搞得再多,也实现不了质变,甚至还有危害。

?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石老师是正确的,这种碎片式、玩闹式的英语活动,确实不能搞得太多太早,如果以这些活动为主,也确实可能会影响孩子母语发展,但这不是真正的英语启蒙,只是传统英语教育模式的变种遗毒。

?

有读者会说:你这个母语感路线难道就不会花很多时间,就不会影响母语发展嘛!

?

嘿!母语感启蒙可是非常高效的。一般来说,每天一小时,三五个月效果就会很明显;坚持一年,就足够孩子获得“母语感”了。

?

当然,你可能怀疑:怎么可能效率这么高?

?

怎么说呢,孩子都是语言天才,只要路子对,就是很高效啊!而且这我还打折了呢,有三个月就突飞猛进的,我都按特例来算了??????

母语感启蒙,我已经研究十年了,创立了一套完善的体系。

对普通中国孩子来说,它是最正确、最高效、最适合的英语启蒙路线。

?

感觉难以置信的读者,可以移步隔壁号“自如老师”,看我之前的系列文章。我把自己对英语启蒙的理解都知无不言的写出来了;也欢迎关注微博“母语感启蒙”超话。

?

母语感启蒙的成功是普遍的,拿个别成功案例出来说事没意思。我们会让学员多发些视频到超话,大家可以自行见证。

?

最后,我简单说一下关于母语、认知和年龄的误区。

?

母语和认知没那么脆弱,更不会轻易被阻碍。

?

为什么母语不会受影响?

因为母语输入是有严重“边际递减”的——幼儿习得母语非常的高效,接收的母语输入通常远超所需。比如我1岁2个月的儿子,教他“恭喜发财”同时做作揖的动作,只需要三四次,然后每天他会听到这个输入几十次,边际效应严重递减!

?

把这几十次里匀出十次给“happy chinese new year”做输入,就会影响母语了?太小瞧baby啦!

?孩子习得语言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它们可以选择全都要!

?

为什么认知不受影响?

因为语言只是认知的媒介,通过不同语言得到的认知,会进入同一个“概念库”。举例来说,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你学到的牛顿第一定律都是同一个,你懂了就是懂了,和通过什么语言懂的无关。

?

至于年龄,多早算早?

这个问题我也写过专门的文章,这里简单说一下。

?

从绝对的标准来说,只要用符合年龄的方式自然输入,多早都不算早,绝对没有危害。

?

从实践来说,我认为最早一岁开始比较合适,因为孩子一岁左右“社会认知能力”才发育成熟,能够开始真正习得语言。从这个时候开始是easy模式,孩子可以完全没有任何阻碍地接受双语。

?

从一岁开始向上,难度逐渐递增,比如两三岁的孩子会比较逆反,可能会不接受你说英语,算normal模式;进入幼儿园后汉语可能会强势,孩子完全感觉不到接受英语的必要,算hard模式;进入小学后,开始受应试英语的荼毒,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全面超越家长,进入地狱模式。

?

3,4岁开始,孩子确实认知会更好一点,更能接受“教学”,这从老师的角度更具可操作性。但是大家一定要认识到,任何刻意教学,都会带来一个必然的后果:淘汰。

只有那些听话,愿意配合的孩子才能成功,所以大家看到成功的案例,女孩居多;而那些比较调皮,不太“听话”的孩子,往往会成为分母,这是让人非常遗憾的!

?

而母语感启蒙追求的自然双语一般的“无感”,在孩子那边是轻松愉悦,无需刻意学习,所以哪怕是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可以成功!

当然,家长会比较辛苦,大概要一两年,所以并不适合每个家庭。

?

最后,涉及到英语启蒙,只有四个字:以我为准。????

关于作者: ybomx

热门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