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给大家梳理了外国教育史的4个特点,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外教史这门学科具体应该怎么学。
第一阶段:按章节来学习
01??首要任务: 想办法爱上它
我们希望大家这一阶段学习的目标就是爱上教育学。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只要背好它就行了,干嘛还要爱上它?”
这就好比如果你跟一个不爱的人去谈恋爱一分钟都不想跟他呆在一起,在一起的每分每一秒都是精神折磨。
如果我们抱着试图爱上它的想法,从中找到学习新故事、新东西的乐趣,比如按照融合知识背景的方式,你会发现历史是可以生动有趣的。
我们在凯程基础课带学打卡中看到很多同学,就算是理科生,刚开始学习外教史,也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很多同学缺乏历史背景知识,所以无法自我梳理框架和逻辑,也不能自己总结专题,这种情况下,如果打乱章节去学习外教史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外教史第一个阶段我们要尽可能地按照章节来学习。
在按照章节顺序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学了后面就忘了前面,学了美国就忘了英国,就连前面学过的知识背是也有可能已经忘记了。
大家不用担心,遗忘其实是很常见的,我们第一阶段学习的重点并不是记忆而是理解,所以先按章节顺序过一遍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章节顺序,了解知识背景也是有助于理解的。所以在凯程的基础课中,我们也会给大家讲解知识背景,带大家去古希腊、古罗马等地看一看,走一走,去感知,加深大家的理解。
01??总结专题表格很重要
章节学完之后,就进入专题的学习,因为它知识量太大了,实在不好记。
要注重专题的学习,要有结构有逻辑地进行学习。所以咱们第二阶段的学习,凯程暑期的强化课就会带大家进行专题总结,让大家学起来更轻松。
大家提前做做预习,跟着强化课直接听专题,随后再把跨章节内容放到一起做一次通读,就达到第二阶段的目标了。
比如当我们学习古代史部分时,可以把它总结成东方文明古国表、西方文明古国表、封建社会国家表、文艺复兴表和古代思想史等等表格。
我们希望大家不要认为我们的课程一定要按章节来讲才对,其实怎么方便理解和记忆,我们就要怎样来讲解,该打乱章节就要打乱,该整合知识就要整合知识。
总之,我们在专题总结的过程当中,把法案放在一起、把人物放在一起、把思潮放在一起,结合知识背景,在整个知识表格里面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这就是我们第二阶段的学习,也就是强化课要做的事。
为什么要做这种专题总结,因为一旦知识被整合,量就没有那么大了,学起来思路也就更清晰了。
02??敢于想象,法案其实没那么难
外教史法案部分,对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最枯燥难懂的内容。但我们在私信和留言中看到,很多同学都认为我们外教史讲得最精彩的部分是法案,听完课就不再排斥法案了。
所以法案其实很有意思,比如我们想象自己当教育部部长就会学得非常开心。我们可以化身为贝克、化身福斯特、化身贺拉斯·曼,可以去做很多事情。想象自己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教育家,或许慢慢也会觉得法案并没有那么难。
就算有一天我们不再学习教育学了,如果我们也依然保持喜欢想象的习惯,想象让自己化身哪一人角色,想象让自己当官,为老百姓做点事儿,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会特别有意思。
第三阶段: 注重异同比较
第3个阶段就是真题阶段,真题课上我们会通过很多真题告诉大家外教史怎么考。通过真题,你会看到赫尔巴特跟杜威的比较,也会看到述评某某某的教育思想,这些都直接对应考试,因为考试中这种异同比较和述评题很多。
所以,如果同学们的学习只停留在背诵知识点本身,对考试是没有帮助的,或者帮助很小。
第四阶段: 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
第4个阶段就到了我们最后的冲刺阶段,其实从真题课到冲刺课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在给大家渗透一个观点,叫做融会贯通。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外国教育史被我们分成了深水区、中水区、浅水区,我们全部游完之后,就会觉得整个外教史其实不是断联的而是串联的。
这种串联就能够把整个外国教育史的任督二脉完全打通,让我们感觉外教史是通的是能学透的。
这种融会贯通还表现在外教史跟中教史、跟教原一定要打通。跟中教史打通是为了做异同比较题,跟原理打通是为了做述评题,也是为了解决原理里的分析题。
例如某学硕自命题去年的6道论述题,就考了2道外教史和教原科目结合的题目。
所以最后的冲刺阶段,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各学科本身的知识融会贯通,将各学科之间也可以融贯通,这样才能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题目。
其实只要我们多打开思维,循序渐进,让看似枯燥的外教史就会变得生动起来,将这四个阶段按部就班学下来,我们也就会越学越简单了。